《当代文坛》杂志2020年06期最新目录订阅 / 杂志目录

3年前 阅读 / 210 来源 / 原创 文 / 越读党订阅

目录名家视阈丨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发展路径与谱系状态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国家意志和主体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与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一起,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的文学共同体,对整个当代文学产生不可小觑的重要导向作用和影响。就其自身演进轨...

目录
名家视阈丨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发展路径与谱系状态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国家意志和主体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与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一起,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的文学共同体,对整个当代文学产生不可小觑的重要导向作用和影响。就其自身演进轨迹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两个...
学术观察丨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摘要: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视诗人的特殊...
高端访谈丨点亮一盏度人的文学之灯
一 鲁迅,“字书”与《反杜林论》 张晓琴:贺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做这次访谈。我在对您的学术之路进行回望时,发现除了《读书的行为艺术》等极少短文中提到了您一些童年与青年的读书经历外,您没有写过什么回忆性文章,也找不到您更多的资料来参...
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丨重审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和位移
摘要:当代文学史写作繁荣的背后潜隐着一种自身内部的危机,即如何平衡和兼容文学史写作中最为基本也最为根本的一个问题:如何重审史料在文学史写作中的位置。传统的文学史写作遵循的历史逻辑和话语范式,一般都是将史料作为史观的物质填充材料,依附寄生在史...
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丨“三线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学
摘要:《建设者》是作者冉淮舟基于自己参与“三线建设”工程经历而写出的工业题材小说。本文结合小说原型,并旁参其他有关“三线建设”的史料,通过对史料与小说的对读,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设定、情节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分析作者改写现实的动因及方法。作者一方...
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丨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走出去”现象
摘要:作家出访是1980年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阐释价值,但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在邀请作家出访的机构中,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为中国作家阅读、写作以及同海外作家交往提供了难得的机缘,不仅促进了中外...
批评和批评史丨在乡村与都市的漫游中寻找“安放之处”
摘要:张柠作为近年来学者跨界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新作《幻想故事集》中试图超越城乡生活的经纬,把人性置于更辽阔的“旷野”,实现治疗“现代欲望和人心”的叙事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作品既是交织着生活经纬的自足的艺术世界,也是由多种叙事可能创造...
批评和批评史丨网络文学人物塑造手法的新变革
摘要:“人设”是网络文学创作中蕴含最多新意的人物形象序列,其内在肌理由一整套高度虚拟化和数据库化的欲望符号构成,是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介环境的浸染之下,发生在文学创作与文学形象塑造领域的新变革。本文以“清穿文”主人公的“人设化”为例,指出这...
批评和批评史丨《应物兄》中的人物声音及其他
摘要: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可以看作一部以人物声音为主线的“说话体”小说,它的题眼是“言”。小说中的一众文化人是能言且善言的群體,人物的知、思、行皆与言说紧紧缠绕,以相合或相悖的方式呈现出来。善言与寡言在小说中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追求、人...
发现经典丨开启“诗与真”之门
摘要:与先锋文学相反,刘庆邦一生坚守写实主义精神,其作品保持了“诗与真”的纯度。他以朴素的感知方式,实录了世相种种,既有天然的美质,又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在“鲁迅传统”里,刘庆邦避免了“思”对于“诗”的覆盖,保持了文本的“真气”。 关键词...
发现经典丨如何淬炼短篇小说的经典
摘要:本文聚焦作家刘庆邦直面现实的短篇小说写作,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和阐释,梳理刘庆邦短篇小说的思想品质和艺术个性。并进一步考量当代短篇小说文体的状况及其“经典化”问题,讨论当代短篇小说逼近经典的可能性和美学期待。 关键词:刘庆邦;短...
发现经典丨个体独立人格严重缺失的悲剧
摘要:当下时代,很多中国家长以爱之名而过度地介入到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之中。他们那毫无理性甚至令人窒息的关怀,不仅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正无形中戕害着自己的孩子。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家长》,便是这样一部聚焦当下时代家庭教育与...
发现经典丨内外交织的双重叙事结构场域
摘要:短篇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强烈的文体自觉变革意识,成为冲破、变革传统艺术样式的先锋。刘庆邦作为当代执着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在艺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非线性、非秩序性的特质,从而将小说空间审美结构...
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丨“文学大系”的传承与 文学记忆的韵律
主持人语:本期推出的三篇论文,都堪称精彩之作。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香港所拥有的不过是经济的奇迹,在文化上依然是“沙漠之地”。但是香港学者陈国球却主持编辑了规模宏大的《香港文学大系》,一时引人注目,成为华文文学界争相谈论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
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丨南方精神、晚明风格与现代文学的“长时段”书写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城市书写中,“晚明”与“江南”作为核心意象,标志着抒情传统及其生活美学的回归。其中不仅隐藏着“古典”的趣味,也意味着对“现代”的探求。在全球现代性危机下,中国作家试图以一种“长时段”的书写,通过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注重...
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丨在学堂乐歌与白话新诗之间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提出基于对现代文明“中心意识”和传统“地域文学”的反思,需要对文本背后“地”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再认识。1920年代初成都的“草堂—孤吟”诗群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例证:首先,诗群代表人物叶伯和及其《诗歌集》,在...
城市文学研究丨关注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欲望追逐
摘要:王宏图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迷阳》揭示出都市人在物欲追求中的精神困境,通过对于欲望追逐的描写,突出其对都市人精神困境的呈现和思考。小说刻画了充满“多余人”色彩的主人公季希翔,他如同哈姆雷特、罗亭,善良、敏感却又软弱、犹疑,成为中国当代文坛...
城市文学研究丨沉重的前提与漫长的心结
摘要: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作家对现实的不同认识等诸多因素,中国都市文学的轮廓依然模糊不清。正如那些背负着坎坷与代价的“进城”故事以及不时流露的乡土情结,中国所承载的历史与所在的现实让中国都市文学不可能也没必要避开那个深厚的乡村背景。从这个...
城市文学研究丨作为经验的场域及其文学话语生成
摘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四十年来在政治、文化上扮演的“角色”不断变换,从而也使文学有了更多的背景选择和想象空间。从早期的“边城”“策源地”,到中期的“新都市”“放逐地”,直至后来的“别人的城市”“寓言城”“土生地”和“新城市”,作...
诗坛新观察丨2019年中国新诗之一瞥
摘要:2019年度的中国新诗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格局,从创作方法的宏观角度与层面来观察,可以将其归纳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五种美学向度。本文结合相关诗人的作品,对这五种诗歌美学向度进行具体论述与阐释,从理论概...
诗坛新观察丨意象与结构的微妙诗韵
摘要:英美意象派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提出的著名的“超位法”,吸收了日本俳句的美学原则。他的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轻柔叠合而复现瞬间的情绪,是对俳句审美意蕴的模仿,而二分句的形式则是对俳句中“基底层”与“干涉层”在结构上的呼应。比较分析...
诗坛新观察丨试论汪曾祺与九叶诗人的文学关联
摘要:汪曾祺与九叶诗人交游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在1940年代初期近乎同时起飞,彼时两者的文体选择、主题提炼、意象营造、结构搭建、语言风格等都有极大的重叠。他们都直接受到“五四”文学的哺育,兼受中国传统和西方经验的双重影响,相近的人文理想使他...
评论阐释丨历史映像中的自我重构与认知转型
摘要:晚清反侵略戰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也来是中国电影创作所持续关注的题材类型,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当中,影片的叙事文本随着时代的斗转星移而流动不居,尽管这种叙事演变错综复杂,但其中也不乏几点基本的发展趋向可循。本文立...
评论阐释丨宗教、俄罗斯文化与“精神失助”
摘要: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以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和象征性著称,曾获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堂吉诃德奖等奖项和提名。本文通过梳理电影的剧情,解读视听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电影中的符号隐喻,围绕其宗教性、俄罗斯文化特征以及电影对现...
评论阐释丨依恋依赖与穿透展现
摘要:《白鹿原》对土地的深情依恋依赖和农业文明的精神是一体化的,故事铺陈的土地深情描绘服务于情节展开和人物心理需要。白嘉轩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修正认识,支持革命。作家选择土地问题透视和展现历史,在土地情感书写中描写了农协和土地革命,通过人物对...
评论阐释丨性别议题的书写意义
摘要:文学书写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中表达的性别观念不仅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性别问题的思考,也折射出知识界对与性别相关的思想文化问题的认知态度。《她们》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借助性别议题进入乡村生活,呈现女性的生存本...
评论阐释丨废墟·凝视·安魂曲:《云中记》的后地震叙事
摘要:《云中记》带有对第二现实的征问与诉求,以“凝视”干预莫测的变化,直抵苦难的源头所在,成为一种后地震叙事。作为写给生人与亡魂的安魂曲,小说调试出了同时适宜思考与抒情的区间,以阿巴的离魂与回魂、发电员和祭师的双重身份、机器力量与传统世界/...
评论阐释丨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
摘要:张洁作为当代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历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变化,更能够代表当代作家的性别意识在文学语境中之现状。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无字》等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在其不同的...
评论阐释丨赛博空间: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批评语境
摘要:中国科幻文学的百年发展至今都未脱离作为“亚文类”的尴尬境地。中国科幻文学存在双重形式,即主流科幻文学与网络科幻文学。后者的迅速崛起是赛博文化的现实反映,亦是文学媒介化的必然。赛博空间是赛博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科幻文学研究批评亟需理论的...
评论阐释丨从“发明”到“发现”:复制与重置中的多元艺术
摘要:l960年代以来,当那些不像艺术的作品出现时,自瓦萨里以来的作为一种连续叙事的艺术史构架开始瓦解。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艺术的创作方式、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都发生了变化。艺术早已不再和美有关,艺术家也逐渐从...
东北文学研究丨左翼的流亡: 东北作家群的革命情结与家国情怀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流亡作家与左翼文艺运动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而以往的文学研究多关注其“救亡”主题,却较少关注与之相关的“革命”主题。“东北作家群”得“俄苏”风气之先,较早接受左翼文化思想资源。东北流亡左翼作家在切身经历国破家亡...
东北文学研究丨辽宁城市文学的“在地性”与“在地者”
摘要:得益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辽宁城市文学起步较早且起点较高。城市书写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在地性”特征的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在地者”形象的塑造。近年来,青年作家双雪涛、郑执和班宇的相继崛起,成为辽宁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东北文学研究丨“生死场”上的隐喻和洞见
摘要:隐喻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话语蕴藉特征,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性的存在体验,具有生存论的现实依据和维度。身处抗战的生死场,萧红凭借隐喻的艺术将目光聚焦于老人、女人和孩子,不论是在生与死的极点考验母性,尖锐地触及人性,还是由性切入乡村社会...

相关阅读
#头条资讯

韩国三星会长李健熙继承人或将缴纳10万亿韩元遗产税

韩联社10月25日消息,韩国三星会长李健熙逝世后,包括他的独生子李在镕和他的姐妹们在内的继承人将承担创纪录的高额遗产税。 李健熙周日在首尔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8岁,留下的股票资产约为18万亿韩元(159亿美元)。 业内...

#头条资讯

9人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 韩国暂不叫停接种

杜鹃韩国疾病管理厅21日证实,韩国最近几天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病例增至9例。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接种疫苗和死亡病例没有直接关联,因而不叫停流感疫苗接种。韩国流感疫苗先前曝光安全隐患,加之最近出现死亡病例,舆论界出...

#杂志目录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2020年29期最新目录订阅

目录创新前沿丨高山复杂地形区域MODIS积雪产品的云移除算法摘 要:免费可用的MODIS积雪覆盖区域图(SCA)因其较高的时空分辨率以及积雪/云的辨别能力一直被广泛用于积雪覆盖变化的研究。然而,云遮挡阻碍了MODIS积雪产品的...

#头条资讯

北京:超46万人申请新能源车指标

10月25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办公布了今年第五期摇号数据,超46万人正在申请新能源指标,但总人数与上一期相比略有下降。针对市民关注的“家庭摇号”问题,北京市交通部门表示:2021年向家庭配置指标的政策尚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杂志目录

《心理与健康》杂志2020年04期最新目录订阅

目录专家论坛丨别让爱 伤在童年时光抑郁症是一种抑郁障碍,临床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据统计,大约每20个人中就有一名抑郁症患者,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抑郁症患者中,10%~15%...

#杂志目录

《科教新报》杂志2021年43期最新目录订阅

目录丨湘潭:担当奉献,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多年来,有8批“三区”支教教师出湘潭、9批湘潭援疆教师出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胡湘南介绍,教育援疆、“三区”支教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是党中央、国务院规划实施的乡村...